第二章 清夜无尘,月色如银(2/8)

泪水总是莫名其妙地沾湿枕巾。什么时候才能听得见那像根羽毛般轻盈之心灵的呼喊?

想飞,飞到苍天的背后去。天空这个绝对的存在,亦将远去。飘然浮起,在没有微风与空气极大的虚无中,自在地飘浮,飘浮着的不再是血与,不再会是那具可憎、可恶的臭皮囊了啊。

冥冥脑海中一个形本无质的自己,从这苍茫大地上飘起,不着一力,勘生命的本义,勘生与死的谜。

飞起来,飞至九天之上。在那九天之外的混沌中领悟着宇宙。生生不息,不悲不喜。天不是天,不是,不奢求什么天合一,不求什么本我的真如。佛本也是,不过居于九天间。在九天上观佛,佛已臻下乘,禁什么欲,说什么岸,道什么苦,其实都是一闪念。只有这极大的混沌,才是生命之所以能来,且定要回去的地方。

“天道永存”所谓“道”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原,是存在之根据。它是永恒的真、善、美;在认识论上,“道”是超越常规认识的目标;在价值观上,“道”是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;在本体论和宇宙论上,“道”是万物的始基和宇宙演变的依据和整体。

金岳霖《道论》曾经说:“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“道”所谓“行道”、“修道”、“得道”都是以“道”为最终目标。思想与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“道””

“得道”便是永恒,“得道”便是超越,“得道”便是生命常青。“道”是生生不息的,具有永恒的活力;而个体生命是有限的、短暂的;只有“求道”、“修道”而后“得道”那么个体生命便会超出有限而获得永生。当经过修炼,主要是通过超越常规认识,而达到与“道”沟通甚至能与“道”一体化时,就能在“得道”中达到永恒。如老子所言……“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”(十六章)就是说,在“得道”即“知常”以后,纵然身亡,其神也会与“道”一起常存:永垂不朽,即所谓“道乃久,没身不殆”也。

“道不可言,言而非也”故而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或者说,这是因为,“道”是普遍存在的,无间不,无所不包的,一旦对强行对“道”作了明确的规定,“道”的本来面目就要被歪曲了。

“道在器中”“道不离器”“道”生成万物,又作为大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。

换言之,普遍的“道”寓于一切特殊事物之中,世界上没有脱离具体事物的“虚悬孤致之道”但道不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地址发布邮箱:dybzba@gmail.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